花鼓灯扇子是安徽花鼓灯舞蹈中“兰花”角色的核心道具,通过复杂多变的扇花技巧和拿法(如三指提扇、虎口拿扇等),既能展现南方女子的柔美娴静,又能传递活泼俏皮的性格特征,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力的独特载体。
-
扇子的艺术功能
花鼓灯扇子长约一尺,以竹为骨、绸布为面,舞动时形成流动的曲线与图案。通过“揉扇”“绕扇”“遮阳扇”等技巧,配合“单扑蝶”“双扑蝶”等情节动作,扇子成为肢体语言的延伸,既能模拟生活场景(如遮阳、扑蝶),又能强化角色情感表达。 -
地域文化的融合
安徽花鼓灯因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扇子运用兼具南方细腻与北方豪放。例如“刹住不断线”的动律特点,结合扇子的“巧劲”挥动,形成“遛得起、刹得住”的独特风格,展现农耕生活中女性的多元性格。 -
与同类舞蹈的差异
相比云南花灯扇子的“崴”动律与繁复扇花(如70余种变化),花鼓灯扇子更注重即兴表演与男女角色互动。男性“鼓架子”以鼓或伞配合,突出力量感,而“兰花”的扇子则集中体现柔美与灵动,形成鲜明对比。 -
现代传承与创新
当代舞蹈创作中,花鼓灯扇子被赋予新内涵,如结合现代编舞技法或跨界舞台设计,但其核心——扇花技巧与情感表达的统一,始终是传承的关键。
掌握花鼓灯扇子的精髓,需从地域文化、动作逻辑与角色塑造三方面入手,才能让这一传统道具在舞台上“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