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染料发展历史绵延数千年,从矿物颜料到植物染料的智慧转变,“五色”体系的成熟应用,以及防染、套色等工艺的突破,共同构成了世界纺织印染史上的辉煌篇章。
- 新石器时代起源: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已用赤铁矿粉末染红麻布,青海诺木洪地区更出现黄、红、褐、蓝等多色毛布,展现早期色彩运用能力。
- 周代制度化发展:设立“染人”官职管理染色生产,《诗经》记载的暗绿、绯红等色彩,反映植物染料(如蓝草、茜草)的普及,并形成青、赤、黄、白、黑的“五色”体系。
- 秦汉技术飞跃:防染技术兴起,西南地区首创蜡染(“阑干斑布”),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色彩历经两千年仍鲜艳,印证媒染剂与套染工艺的高超。
- 唐宋色谱扩展:唐代丝织物色谱达24种,如银红、翠蓝等间色通过套染实现;宋代《天工开物》系统记录染料制备技术,体现工艺理论化。
- 明清精细化分工:明代设颜料局管理染料种植,清代少数民族蜡染形成独特风格,染料植物扩至几十种,如鼠尾叶、五倍子等黑色染料的应用。
中国古代染料技术不仅满足生活需求,更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世界。其天然环保理念与复杂工艺,至今为现代纺织业提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