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法与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要素,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审计证据的核心作用
-
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根据目标收集的信息,用于验证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
追究责任的事实依据 :可靠证据可支持对违规行为的追责,保障审计结果权威性。
-
控制工作质量的关键工具 :通过科学方法获取证据,确保审计过程严谨性。
二、主要审计方法分类
-
审查书面资料
-
审阅法 :全面阅读凭证、账簿等,判断经济活动真实性。
-
核对法 :通过交叉核对资料(如账证、账实)验证数据一致性。
-
分析程序 :运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评估绩效。
-
-
实物与现场审计
-
盘点法 :实地清查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
-
观察法 :通过现场观察业务流程执行情况。
-
-
程序性审计方法
-
函证法 :向第三方核实交易真实性。
-
重新计算/执行 :复核计算结果或重新执行业务流程。
-
三、审计证据类型
-
非会计记录信息 :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等。
-
程序性证据 :通过询问、检查等程序获取的信息。
-
自行编制证据 :分析表、计算表等。
四、审计证据与目标的关系
-
完整性目标 :通过穿行测试、检查银行余额调节表等获取证据。
-
效益性目标 :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调查访谈评估资金使用效率。
五、注意事项
-
证据充分性 :需覆盖所有关键环节,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
证据可靠性 :优先选择外部审计证据(如函证结果),并验证签字盖章真实性。
通过科学方法获取充分证据,审计人员可有效完成审计目标,保障财经秩序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