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武功是中国武术三大名宗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以“刚柔并济、内外兼修”为核心特色,融合道家、佛家武学精髓,形成独具巴蜀地域文化的武术体系。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白猿祖师),南宋后逐渐成熟,明清达到鼎盛,至今仍以“五花八叶”的多元分支传承江湖。
峨眉派武功的源头与司徒玄空密不可分。这位先秦武师隐居峨眉山,模仿灵猴动作创编“白猿通臂拳”与“猿公剑法”,成为史料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东汉文献《吴越春秋》中“白猿化人”的传说,以及唐代李白“凌轹白猿公”的诗句,均印证其影响之深远。南宋是峨眉武术体系化的关键期:德源和尚创“白眉拳”并著《峨眉拳术》,首次系统总结技法;白云禅师融合道佛医理,编成秘传的“峨眉十二桩功”,奠定内修外练的武学框架。
峨眉派的核心特色在于“亦刚亦柔”。其技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强调“拳不接手,枪不走圈”的灵活应变,如“天罡指穴法”结合点穴与气功,“峨眉刺”由发簪演化,凸显以巧胜力的智慧。明代唐顺之《峨眉道**歌》描述的“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展现了其柔中寓刚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峨眉派进入全盛阶段,衍生出“僧、岳、杜、赵”等八大门派,形成“一树开五花”的地域分支。太平天国将领何崇政(湛然和尚)所撰《峨眉拳谱》,记载了“五花八叶”的传承谱系,而清代“乌龙拳”“子午门”等新流派的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技法体系。如今,峨眉武术仍活跃于川渝地区,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瑰宝。
若想深入了解峨眉派武功,可关注当代传人的演武记录或参访峨眉山武术文化遗址,感受这一古老武学“刚柔顿挫、飘逸自然”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