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优化重点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和制度型开放三大抓手,构建高效、绿色、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其核心亮点包括: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对标国际规则提升开放水平,最终实现生产力布局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深度匹配。
-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引擎。通过建设实验室矩阵(如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同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技术策源—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例如,江苏通过科技金融工具(如新兴产业母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布局注入新动能。 -
区域协同破除资源错配
需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方面,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如南京都市圈)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作;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园区共建(如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例如,江苏通过“南北共建”缩小发展差距,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
制度型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标CPTPP、DEPA等国际规则,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如南京服务业负面清单),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通过“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能合作,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例如,江苏自贸区通过4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显著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优化生产力布局需坚持系统思维,既要避免“运动式”调整,也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回潮。未来应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绿色低碳转型等新方向,持续释放布局优化的长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