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应对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破解传统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高质量发展替代粗放增长,背后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革的双重推动。
从全球视角看,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竞争格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加速突破,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构筑壁垒,而中国在关键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全球化退潮与产业链重组倒逼中国必须通过技术自主抢占制高点。
国内经济转型压力同样紧迫。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和人口红利的模式难以为继:环境约束加剧、产能过剩凸显,而消费升级需求与低端供给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但旧动能乏力与新动能不足的“青黄不接”亟需破局。
更深层的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实践。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技术迭代,而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同跃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推动“要素堆砌”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终实现发展质态的全面升级。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东北振兴座谈会首提,到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其落地既需突破芯片、航空等“硬科技”,也需培育数字金融、绿色能源等新生态,更需警惕脱离实际的“一哄而上”。唯有立足创新规律与产业基础,方能真正激活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