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催就业可以不管吗?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有权自主决定就业去向。 但需注意,过度忽视学校沟通可能影响部分就业服务资源的获取,建议理性权衡个人规划与学校要求。
-
法律明确禁止强制签约:教育部“四不准”规定强调,学校不得将毕业证、学位证与就业协议挂钩,不得诱导或强迫签订虚假合同。若遇到此类情况,学生可依法拒绝并向上级部门反馈。
-
就业协议的本质与变形:三方协议本用于规范学生、企业和学校的权益,但部分高校为提升就业率数据,可能施压学生“凑数签约”。学生应明确:协议仅影响统计,不绑定个人职业发展。
-
沟通策略与个人规划:若暂未就业或计划深造,可主动向学校说明情况,避免误解。同时利用校园招聘会等资源,但无需为应付催促接受不合适的岗位。
-
长期视角更重要:就业质量比速度关键。盲目签约可能导致频繁跳槽或职业迷茫,尤其对考研、考公群体,专注备考比仓促就业更有利。
总结:学校的催促需理性看待,既维护自身权益,也保持有效沟通。就业是人生重大选择,遵从内心节奏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