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强制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侵犯学生自主择业权,更可能导致虚假就业数据、法律纠纷等严重后果。教育部多次明令禁止高校将毕业证发放与签约挂钩,学生有权拒绝此类不合理要求并通过合法途径**。
-
法律明确禁止强制签约
根据《民法典》和《就业促进法》,民事协议需基于双方自愿,学校以扣发毕业证等手段胁迫学生签约属于无效行为。教育部“四不准”规定(2011年至今)严禁高校将签约与毕业证挂钩。 -
强制签约的三大危害
- 数据失真:虚假就业率误导政策制定,掩盖真实就业问题。
- 权益受损:学生可能被迫承担高额违约金,或丧失落户、社保等权益。
- 法律风险:学校面临教育部门处罚,甚至被通报批评或取消评优资格。
-
学生如何应对
- 拒绝签字并保留学校胁迫证据(通知、录音等);
- 向教育厅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
- 警惕“灵活就业协议”等变相要求,避免档案、户口被滥用。
若遭遇强制签约,务必坚定**——你的选择权受法律保护,切勿因校方施压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