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共鸣名词解释

审美共鸣是艺术鉴赏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指审美主体(如观众、读者)与审美客体(如艺术作品)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深度契合的状态。以下是对其核心要素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审美共鸣是当审美主体通过感知、理解艺术作品时,其内在情感体验与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心理现象。例如,观众因电影中角色的悲惨命运产生共情,或被音乐旋律所感染产生情感共振。

二、产生条件

  1. 客体条件

    • 艺术作品需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形式与内容需兼具艺术魅力。
  2. 主体条件

    • 需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储备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主体能够与作品形成情感联结。

三、心理过程

审美共鸣通常经历以下阶段:

  1. 审美感知 :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作品的外在形式(如色彩、旋律)。

  2. 审美理解 :解读作品的主题、意象及隐含意义,建立初步情感联结。

  3. 审美体验 :情感投入达到高潮,产生“物我合一”的沉浸感,甚至混淆艺术与现实。

  4. 审美升华 :在体验基础上实现精神自由,达到审美愉悦的境界。

四、核心特征

  • 情感共鸣 :主体与客体在情感上产生共振,如喜怒哀乐的同步体验。

  • 认知转化 :通过艺术形象实现自我认知的延伸,如通过历史人物看到自身影子。

  • 审美创造 :在共鸣基础上产生再创造冲动,如为角色设计不同结局。

五、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 审美感知 仅涉及感官体验,而审美共鸣强调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 审美升华 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状态,超越单纯共鸣。

审美共鸣是艺术鉴赏的核心,它使观众超越表面欣赏,实现与艺术世界的深度对话,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审美共鸣名词解释》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79143.html

相关推荐

共鸣障碍名词解释

共鸣障碍是指在言语形成过程中,由于舌、唇、软腭等共鸣器官运动异常,导致共鸣腔体积异常,使言语聚焦点偏离正常位置,从而影响共鸣效果。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核心定义 共鸣障碍涉及发音器官(如舌、唇、软腭)的协调运动异常,导致共鸣腔(如口腔、鼻腔)体积或形状改变,使声音聚焦点偏离X点(正常发音位置),表现为声音质量异常。 聚焦类型 水平聚焦异常 :舌位过度前伸(前位聚焦)或后缩(后位聚焦)

2025-05-19 高考

共鸣现象是什么

​​共鸣现象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或人与人因相似想法与经历产生情感与认知共鸣的普遍现象,分为物理学与心理学两大领域。物理学中,相同频率的物体通过振动传递能量形成共鸣,如音叉振动或乐器的琴箱共鸣增强声音;心理学中,人们在共同价值观或感受下触发情感共振,例如朋友间的相互理解或群体对某种观念的集体认同。​ ​ 物理学中的共鸣本质是振动能量的传递。当两个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靠近时

2025-05-19 高考

共识和共鸣的区别

​​共识和共鸣的核心区别在于:共识是理性层面的共同认知,强调观点或决策的一致性;共鸣是情感层面的相互感染,强调情绪或体验的同步性。​ ​ 两者虽常被混淆,但本质差异显著——​​共识追求“认同”,共鸣追求“共情”​ ​,前者依赖逻辑协商,后者依赖情感共振。 ​​形成机制不同​ ​ 共识通过讨论、妥协或投票达成,例如团队对方案的集体表决;共鸣则因相似经历或价值观自然触发,如听众被演讲者的故事感动

2025-05-19 高考

共鸣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共鸣是一种心理现象,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因与文本内容或人物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从而在思想和情感上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建立联系。这种共鸣是文学作品中情感传递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体现。 1. 共鸣的定义与特征 共鸣的核心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连接。当读者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所传递的情感或思想,并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这种体验便被称为“共鸣”。其特征包括: 情感感染力

2025-05-19 高考

共鸣解释意思

​​共鸣指在情感、思想或经历上与他人产生深度呼应和理解,强调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或心灵上的契合。​ ​ 共鸣的核心是情感连接。当人们听到特定故事、音乐或经历相似情境时,容易唤起内心感受,形成深层连接。例如,一首歌曲可能因歌词场景与听者经历相似,瞬间引发强烈共情。 心理层面,共鸣源于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这一机制使人类能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或情感,自动模拟相似体验。例如,看到他人悲伤时

2025-05-19 高考

艺术鉴赏名词解释

​​艺术鉴赏是通过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其核心在于​ ​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统一​​,最终实现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与精神共鸣。​ ​ ​​定义与本质​ ​ 艺术鉴赏是欣赏者主动参与的艺术接受活动,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与意蕴激发审美体验。它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结合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的“二度创造”,例如从绘画的笔触中解读作者情感,或通过音乐旋律联想生活场景。

2025-05-19 高考

艺术作品名词解释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其核心要素包括内容、形式、审美价值及物态化存在。以下是具体解析: 核心定义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物质媒介(如绘画、音乐、建筑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创作,将主观审美意象转化为可感知的物态化形式,供人欣赏和解读。 主要构成要素 内容 :涵盖题材、主题、情节、情感等,是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 - 形式 :包括结构、艺术语言(如色彩、线条、节奏等)

2025-05-19 高考

艺术形式的名词解释

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与表现手段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结构与物质形态来呈现艺术内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基本定义 艺术形式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要素(如主题、情感等)与表现手段(如线条、色彩、声音等)的结合方式,包括内形式(内容结构)和外形式(物质形态)。 结构层次 内形式 :指作品内部的思想逻辑、情感脉络等抽象结构。 外形式 :指通过具体艺术媒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呈现的形态

2025-05-19 高考

艺术现象名词解释

​​艺术现象名词解释涵盖艺术本质、创作、接受等多方面概念,关键亮点提炼如下:艺术形象、艺术典型、艺术美等体现艺术独特内涵,而艺术思潮、艺术传播等揭示艺术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影响因素。​ ​ ​​艺术的本质相关​ ​:艺术是一种社会艺术形态与精神生产,是创造审美对象的实践。主观精神说强调艺术是自我意识表现,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宇宙精神”体现,模仿说则主张艺术是对现实或社会的再现

2025-05-19 高考

艺术真实概念解释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创作中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主观加工和艺术提炼所呈现的具有内在逻辑和审美价值的真实性。其核心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内蕴的真实与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并非生活的直接复制,而是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提炼与升华。它以假定的情境(如虚构场景、象征手法)表现对社会生活规律的把握,体现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辩证统一。 主观性与诗意的真实 艺术真实融合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审美理想

2025-05-19 高考

共鸣现象说明了什么

共鸣现象揭示了系统间频率匹配时能量传递与放大的原理,是物理学、艺术、情感等多领域的重要现象。 物理学中的共鸣现象 在物理学中,共鸣现象是指当一个系统的振动频率与另一个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或接近时,两者之间会产生共振,从而增强振幅。例如,当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时,其中一个振动会带动另一个发声,这是声学共鸣的典型表现。 艺术与情感中的共鸣 在艺术领域,共鸣被用来描述鉴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连接

2025-05-19 高考

节奏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在艺术概论中,节奏是音乐及艺术表现的核心要素,其概念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定义 节奏指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快慢等时间组织规律,是音乐运动的骨架。它通过音符的时值、强弱对比及节拍的周期性重复,形成有逻辑的音响结构。 二、关键要素 节拍 :音乐中重拍与弱拍的规律**替,传统音乐称“板眼”,“板”为强拍,“眼”为弱拍或中眼。 音高与时值 :不同音高的音符按特定时值组合,形成节奏的基本框架。

2025-05-19 高考

角色体验名词解释答案

角色实践 角色体验是指演员或学习者通过深入角色生活环境、情感状态,实现与角色心理和行为的融合,以塑造真实舞台形象或促进深度理解的过程。以下是具体解析: 核心定义 角色体验强调演员或学习者需全身心投入角色,通过感知、认知和情感的再体验,达到与角色心理状态一致的状态。这是塑造舞台形象或理解文本的基础。 应用领域 戏剧表演 :演员需通过生活化体验(如住校、换位等)贴近角色,自然融入其心理状态

2025-05-19 高考

深深的共鸣意思

​​“深深的共鸣”指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发自身产生相同且强烈的思想感情,常形容对事物、他人的经历等在情感、认知等方面高度契合时所产生的深刻触动,常用于描述文学、艺术、人际关系、自我体验等情境下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应。​ ​ “深深的共鸣”意味着情感或思想上的深度契合,通常表现为在特定情境或接触到某些内容时,内心产生强烈且持久的认同感。这种共鸣可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似经历,如阅读他人作品时

2025-05-19 高考

与之共鸣是什么意思

​​与之共鸣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或价值观上产生深度契合,形成一种心灵共振的体验,其核心在于理解、认同与情感共享。​ ​这种连接可能源于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信念或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深刻感知,它能拉近人际距离,甚至成为关系升华的催化剂。 分点展开论述: ​​情感共鸣是基础​ ​:当他人喜悦或悲伤时,你能自然产生相同情绪反应,比如为朋友的成就欢呼、为陌生人的不幸落泪。这种共情能力是共鸣的起点

2025-05-19 高考

结合艺术作品谈谈艺术接受的共鸣现象

艺术接受的共鸣现象是艺术与观众之间情感与认知的深度连接,其核心在于作品与观众在情感、文化、认知等多维度的契合。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共鸣的核心定义 共鸣指观众在观赏艺术作品时,因作品的情感表达、思想内涵或艺术形式与自身经历、价值观产生强烈情感共振,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表面形式,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二、共鸣产生的关键因素 作品的情感真实性

2025-05-19 高考

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在艺术活动中,共鸣现象是指鉴赏主体与艺术作品在思想情感上产生的高度契合,从而引发深刻的心理感应。这种契合不仅体现在欣赏者对作品内容的认同上,还表现为情感上的强烈共鸣,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1. 共鸣现象的定义与特点 共鸣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它以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为基础,通过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和再创造,与作品形成“异质同构”的关系

2025-05-19 高考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有什么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涵盖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与理解六大核心要素,这些因素共同驱动审美直觉、体验与升华过程,形成主观与客观交织的复杂心理活动,体现艺术鉴赏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 感知是艺术鉴赏的起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捕获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绘画的色彩、音乐的旋律。审美感知并非被动接收,而是结合生活经验对作品产生主动反应,例如在面对梵高《星夜》时

2025-05-19 高考

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鉴赏的本质是审美主体通过感知、情感与理性思维的复杂互动,对艺术作品进行能动的“再创造”与“再评价”,最终实现精神共鸣与自我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其核心在于​​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主动参与的审美再创造​ ​以及​​个体差异与社会共性的平衡​ ​。 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多维度心理活动的综合​ ​。鉴赏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同时调动联想

2025-05-19 高考

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

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心理感应现象,指鉴赏者与艺术作品在情感、思想等方面产生强烈共鸣的状态。以下是具体理解: 一、核心定义 共鸣是鉴赏者被作品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或人物命运所打动,形成心灵感应的状态,表现为情感共振、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 二、产生条件 作品特质 需蕴含丰富情感、高度真实性、独特艺术语言及思想与形式的和谐性,形成持久感染力。 鉴赏者特质 需具备与作品情感契合的审美理想

2025-05-19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