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竞赛中的“大挑”和“小挑”每两年举办一次,两者交替进行:奇数年举办“大挑”(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偶数年举办“小挑”(创业计划竞赛)。 例如,2025年是“大挑”年,2024年则为“小挑”年。两类赛事均从校赛、省赛到国赛层层选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大挑”聚焦学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小挑”则强调商业可行性与创业实践。
-
举办周期与时间安排
“大挑”和“小挑”均为两年一届,交叉轮流举办。奇数年(如2025、2027年)开展“大挑”,校赛通常在3-5月,省赛在5-6月,国赛于7-11月举行;偶数年(如2024、2026年)举办“小挑”,校赛在3-5月,省赛在7-8月,国赛在9-11月进行。这种交替机制确保两类赛事互不冲突,学生可针对性备赛。 -
赛事定位与核心差异
- “大挑”:以学术价值为导向,参赛作品包括自然科学论文、社科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注重技术突破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 “小挑”:围绕商业化落地,要求提交完整创业计划书,覆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侧重市场潜力和团队执行力。
-
参赛建议与备赛方向
- 选择“大挑”需深耕科研课题,结合导师项目或社会热点,突出学术原创性;
- 参与“小挑”应强化市场调研,设计可验证的商业模式,并准备融资方案。
2025年正值“大挑”备赛窗口期,建议提前组队打磨作品,而计划参加2026年“小挑”的团队可提前孵化商业项目。无论选择哪类赛事,均能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学术或职业发展积累关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