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年)确实共举办了六期,这是其早期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核心阶段。前六期毕业生达1.3万余人,包括国共两党众多将帅,奠定了北伐战争的人力基础。此后军校虽延续至23期,但性质随国共分裂而改变。
-
前六期的历史背景与规模
黄埔军校前六期由孙中山创立,苏联和中国***协助办学,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方针。第一期至第六期累计毕业约1.3万人,学科涵盖步兵、炮兵、工兵等,学员参与东征、北伐等重大战役,如叶挺独立团成员多出自此阶段。 -
教育特色与人才输出
前六期以短期速成教育为主,学制6—12个月,政治教育与实战结合紧密。***、恽代英等***人担任政治工作,培养出林彪、徐向前、杜聿明等国共名将,成为两党军事骨干的核心来源。 -
后续发展与性质转变
1927年国共分裂后,黄埔军校迁至南京并延续至23期,但第七期起由国民党单独主导,教育方针转向**。前六期作为国共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其历史意义与后续阶段截然不同。
黄埔军校前六期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其影响力远超数字本身。若想深入了解具体人物或战役,可进一步探索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