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8月1日,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由原永顺专区和原沅陵专区划出4县共计10县组建湘西苗族自治区,治所为乾城县(今吉首市)。1955年4月28日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正式改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成立背景
湘西州的成立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具体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明确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自治权利,湘西苗族自治区应运而生。
历史沿革
- 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湘西少数民族自治的起点。
- 1955年4月28日: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进一步体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 1957年9月20日:改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明确土家族与苗族作为自治主体民族的地位。
地理与经济地位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是武陵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州辖7县1市,国土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73万。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州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典范。
文化与旅游特色
湘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的所在地,也是老司城遗址的所在地。湘西的民俗文化如苗族鼓舞、土家族舍巴日等,以及神秘的巫傩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总结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实践,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州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国民族自治州发展的重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