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核心指标,2023年全国小学和初中的基准定额分别提高至720元/年和940元/年,并针对寄宿制、小规模学校等特殊需求追加补助,中央财政全年投入1560亿元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
基准定额动态调整:经国务院批准,2023年春季学期起,小学年生均标准从650元提至720元,初中从850元提至940元,重点支持“双减”政策落实和课后服务提升。寄宿制学校另按每生300元/年增补,不足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经费,确保基层教育“保基本、兜底线”。
-
中央与地方协同保障:经费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分担,例如安徽省对普通小学按600元/年、初中800元/年基准定额补助,西部地区中央承担80%,其他地区60%,并明确省、市、县三级分摊比例,避免地方财政压力影响执行。
-
专项经费补短板:中央安排330亿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如校舍安全、设备达标等,同时277亿元用于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5元膳食补助),107亿元投入教师培训项目,从硬件到师资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
-
地方高标准探索: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2022年将小学、初中省定标准提至800元和1000元,青岛甚至达到1300元和1700元,体现区域差异化保障能力,但全国仍以中央基准为统一底线。
提示:生均经费需结合地方实际动态调整,既要确保“两免一补”等政策落地,也要关注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挪用或低效支出。家长可通过地方政府公开数据查询本地标准,参与监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