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液执行标准是保障发动机安全运行的核心依据,我国现行标准以GB 29743.1-2023为主,涵盖冰点、防腐、沸点等关键指标,并针对轻/重负荷、浓缩/稀释液等细分场景提出差异化要求。选购时需认准标准标识,避免混用不同配方产品,并依据地域气温选择适配冰点型号。
冷却液标准的核心分类包括三类:一是按负荷类型分为轻负荷型(L)与重负荷型(H),前者适用于普通轿车,后者针对卡车等高负荷发动机;二是按防冻剂成分分为乙二醇型(E)、丙二醇型(P)及其他类型(O),其中乙二醇型因成本低、性能稳定占据主流;三是按冰点划分为-15℃至-50℃八个等级,例如华北地区推荐-25℃型号,东北需选用-45℃以下产品。2023年7月起实施的新国标GB 29743.1-2023进一步强化了防腐性能测试,要求钼酸盐、亚硝酸盐等添加剂含量精确可控,并新增对电动汽车冷却液的兼容性要求。
执行标准对冷却液性能的规范体现在四方面:一是防腐性,通过pH值、储备碱度等指标防止金属部件腐蚀;二是热稳定性,沸点需达110℃以上以避免高温蒸发;三是环保性,限制硼元素含量≤10mg/kg;四是兼容性,要求与橡胶管路、有机涂料无不良反应。例如,合格产品需通过玻璃器皿腐蚀测试,且泡沫倾向不超过150mL。
实际选购需注意三点:查看包装标识,如“LEC-Ⅱ-25”代表轻负荷乙二醇型稀释液(冰点-25℃);优先正规渠道,避免购买无检测报告的杂牌产品;定期更换,通常每2年或4万公里需更新冷却液以保持性能。若发现液体浑浊或有刺鼻异味,应立即停用。
掌握冷却液标准不仅能延长发动机寿命,还能避免因误购劣质产品导致的维修成本。建议用户留存购物凭证,并关注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抽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