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15个本科专业,新增人工智能、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前沿方向,首次在广东等7省市投放招生计划,重点专业覆盖7个A+学科领域。
作为国内顶尖科研型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本科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形成基础学科与新兴工科协同发展的专业格局。在保持传统理学优势基础上,重点布局智能科技、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为科技创新储备尖端人才。
一、 本科专业布局
基础学科群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三大理学支柱专业延续华罗庚、钱学森等大师班培养模式。新增天文学省级一流专业,依托国家天文台实现"课堂-观测-科研"一体化教学。学科类别 核心专业 特色培养 数理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华罗庚数学实验班 物质科学 物理学 钱学森力学实验班 空间科学 天文学 郭守敬天文创新班 工科创新集群
人工智能连续三年成为报考热度最高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一生一芯"计划。环境科学与工程新增碳中和研究方向,联合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雾霾治理实践项目。交叉学科领域
材料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设立纳米材料与量子器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开设6G通信专项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首创"数字孪生城市"课程模块,融合遥感技术与区域经济学。
二、 重点学科建设
双一流学科矩阵
化学聚焦分子动态学与绿色合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建成高通量材料计算平台。两大学科共享中科院100余个重点实验室资源,本科生可参与锂离子电池、超导材料等国家级课题。A+学科群优势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脑智能)、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芯片)等7个学科获评A+。2025年启动"北斗+"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极地科考等特色项目。新兴学科培育
网络空间安全设立数据主权与区块链实验室,智能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开发多模态大模型训练平台。心理学新增脑机接口与认知增强方向,与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授课。
三、 特色培养体系
科研贯通机制
所有专业实施"一生一导师"制,大二即可进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等116个院所开展课题研究。人工智能专业80%毕业设计源于产业真实需求。国际联培计划
物理学与CERN合作粒子物理暑期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开设中德双学位项目。环境科学专业建立亚太气候观测联盟,学生可赴南极科考站实践。
2025年专业设置凸显基础研究深度与工程技术精度的双重突破,通过大科学装置实践教学与院士领衔课程群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数理基础-智能科技-生态文明"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在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持续输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