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挂靠属于违法行为,其违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六条,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资质证书,并禁止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本企业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环评挂靠行为实质上是以虚假方式获取环评资质,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六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环评挂靠行为通过虚假手段参与环评工作,破坏了环评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 环评挂靠的违法性
环评挂靠通常表现为环评工程师以非本机构专职身份参与环评工作,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资质管理规定,还可能因虚假信息导致环评结论失实,影响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生态环境部曾多次通报查处环评挂靠问题,明确表示此类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3. 法律后果
环评挂靠的法律后果包括:
- 行政处罚:如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 刑事处罚: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二百二十九条,若环评工程师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可能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若涉及重大工程或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则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4. 实际案例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持续打击环评挂靠行为,并公布了多起典型案例。例如,山东锦华案和江西展航案中,因环评造假,相关责任人员被依法判刑,同时大量违法环评单位和人员被列入“黑名单”,限制或禁止从业。
5. 政策趋势
生态环境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环评市场的监管,通过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挂靠”环评工程师和“空壳”环评单位,规范环评从业行为,推动环评市场健康发展。
总结
环评挂靠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还可能对环境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严重危害。建议相关从业人员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参与此类违法行为,以维护环评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