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依托南开大学的雄厚资源,迅速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以下是对该学院的详细评估。
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构成
学院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39人,实验技术系列9人,党政管理人员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36人,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学院拥有国家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
高端人才引育
学院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包括“教育部领军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入选者1人,中组部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四青人才3人等。
教学质量
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自动化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拟筹建智能工程系。学院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天津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持实验教学,以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暨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机器智能研究所为科研平台支持科学研究。
教学成果
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先后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还获得了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等多项教学成果类奖项。
科研能力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可信行为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机器人智能感知、控制及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科研成就
近年来,学院在智能机器人、欠驱动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张娟娟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主刊论文,赵新教授完成世界首批17头机器人克隆猪,方勇纯教授在欠驱动系统方面的研究屡屡获奖。
就业前景
就业率
学院近三年的毕业生中,每年约60%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其中国内升学占40%,主要去向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出国深造约占20%,主要去向为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另外,每年约40%学生选择就业,就业方向主要有各大IT企业、通讯企业、银行以及政府部门。
就业行业
毕业生在行业内广受欢迎,就业方向涵盖IT企业、通讯企业、银行、政府部门等多个领域。特别是AI技术相关岗位需求旺盛,反映了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大影响力。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表现出色。学院依托南开大学的雄厚资源,迅速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如果你对人工智能专业感兴趣,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知名的教授?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有多位知名教授,以下是一些代表性教授及其研究领域:
-
赵新教授:
- 职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 研究领域: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生命科学交叉领域
- 成就:带领团队研制了面向生命科学的原位显微分析与操作仪,解决了细胞操作自动化的问题,培育出世界首批机器人操作的克隆动物
-
段峰教授:
- 职务:教授
- 研究领域:脑科学、脑机接口、机器人技术
- 成就:制备了生物相容性好的脑电传感器,完成了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成果在Nature正刊报道
-
张雪波教授:
- 职务:教授,博导,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 研究领域:机器人自主导航与智能博弈,定位建图与场景理解
- 成就:研发了科考机器人遥操作与自主导航系统,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
孙宁教授:
- 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领域:气动软体机器人、欠驱动机器人、特种工业机器人
- 成就:在智能起重机器人、有色金属修锭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优秀成绩,多项成果在企业落地应用
-
陈飞教授:
- 职务:教授
- 研究领域: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
- 成就:在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领域有深入研究,组织并参与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创新性的科研项目?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在科研方面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涵盖了多个前沿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创新性科研项目:
介入式脑机接口项目
- 项目简介:由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医学院联合组成的“‘灵犀意通’介入式脑机接口”项目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该技术通过首创的支架全程显影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精度,并研制了全球最小的颅内脑电传感器,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1/6。
- 技术突破:该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伤害高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精度低的问题,还实现了安全、高效、持续地采集脑电信号。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动物试验,并与多家知名医院合作推进人体试验,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实现临床应用。
“火山杯”AI应用创新大赛
- 项目简介:南开大学启动了“火山杯”AI应用创新大赛,旨在鼓励师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开发。大赛设有软件赛道和硬件赛道,参赛作品需基于南开大学的AI创新应用平台“HiAgent”进行开发。
- 创新方向:大赛鼓励参赛者在学习辅助、教学科研支持、实验辅助、校园服务等多个方向上进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 项目简介:南开大学与火山引擎合作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包括“AI教育教学篇”、“AI技术设施篇”和“AI管理服务篇”。该计划旨在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 创新举措:通过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开发AI创新应用平台和提升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南开大学正在打造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系统。
基于细胞形变及改进点负载模型的机械力测量项目
- 项目简介: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明石杯’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赛”中获得了研究生组一等奖。该项目开发了一种基于视觉的力测量方法,能够在细胞操作的同时对细胞所受机械力进行在线测量。
- 技术应用:该方法为实现显微操作中的机械力控制和技术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并成功应用于克隆猪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就业前景如何?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行业需求旺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相关职位需求大幅增加。根据猎聘数据显示,AI相关职位同比增加321.7%,投递该领域的人才数量同比增长946.84%。AI人才的稀缺性使得南开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
多样化的就业方向:南开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多种就业方向,包括公司研发岗位、实验室研究、数据挖掘工程师、下位机算法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行业研究员、电气工程师、C/C++算法开发工程师等。此外,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
名企青睐:南开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色,许多毕业生进入谷歌、微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这些企业对南开人工智能学院的毕业生评价较高,认为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
政府和社会支持:南开大学与多个地区和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企业来校招聘,并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实践。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为毕业生铺就了一条高质量的就业之路。
-
高就业率和满意度:南开大学的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高。截至2023年底,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60%,其中境内升学率为46.65%,境外升学率为11.18%。98.85%的用人单位对南开大学毕业生质量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