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审批服务、压缩办事流程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结合多地实践,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精简审批材料
- 取消非必要环节和材料
通过清理行政许可事项中重复、非必要的审查内容,减少企业申报负担。例如,某地取消合并了5个重复设置环节,某项目申报材料从32项精简至24项。
- 推行告知承诺制
对非关键性审批要件实行容缺受理,企业作出承诺后先行办理,后续补全材料。某县通过这种方式压缩审批时间86.66%。
二、压缩审批时限
- 流程再造与并联审批
将串联审批事项改为并联办理,减少审批环节。如某县将施工许可证核发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某市将部分事项审批时限压缩86.9%。
- 建立限时办结机制
设定明确办理时限,超时未办进行督办。例如,某市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32个工作日以内。
三、强化协同服务
- 部门协同联动
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合审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如某地联合住建、自然资源局实现竣工联合验收,减少企业跑腿次数。
- 线上线下融合
推出“云柜台”“掌上办”等渠道,拓展服务触角。某市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程代办,提升办事便捷性。
四、创新服务模式
- 容缺受理与预审批制
对非关键性材料实行容缺受理,对可预审的材料提前介入服务,将企业等待时间转换为前置服务时间。
- 绿色通道与帮办代办
为重点项目或特殊群体提供绿色通道、预约办理、全程跟踪等定制化服务。
五、技术支撑与监督
- 数据共享与平台优化
通过“多测合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提交材料。
- 监督机制保障
建立纪委监委监督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六、典型案例参考
-
施工许可审批 :某县通过“四办措施”将审批时间压缩至7天,实现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并联办理。
-
涉企服务优化 :某市通过“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实现审批效率提升86.9%,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各地在压缩审批时限、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满意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