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的程序和步骤通常包括以下核心环节,结合不同场景和标准可灵活调整:
一、内审策划与准备阶段
- 制定年度审核计划
明确审核目标、范围、频次及资源分配,覆盖全要素和所有部门。
- 组建内审团队
由质量负责人或授权人员组建,成员需具备内审员资格证书且与被审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
- 编制审核计划与检查表
根据年度计划细化月度日程,设计针对性检查表,覆盖关键职能和风险点。
二、审核实施阶段
- 召开审核启动会议
向被审部门说明目的、范围及配合要求,建立统一审查目标。
- 现场审核执行
-
文件审查 :翻阅合同、审批单等文件,核对数据准确性。
-
访谈与观察 :与业务人员交流操作难点,观察流程执行情况。
-
灵活调整 :发现新问题时及时扩大检查范围。
- 证据收集与记录
通过问询、检查、实验等方式收集客观证据,确保每条记录都有明确来源。
三、审核报告与后续改进
- 编制审核报告
汇总问题描述、证据及改进建议,数据支撑问题分析,避免模糊表述。
- 沟通反馈与问题确认
向被审部门发送问题清单,听取解释,补充必要证据链。
- 跟踪验证纠正措施
要求被审部门制定整改方案,定期检查措施有效性,形成闭环管理。
四、其他关键要素
-
权限管理 :根据需要申请系统权限或查阅敏感资料。
-
沟通技巧 :以“帮助优化流程”为切入点,减少被审部门抵触情绪。
-
文档管理 :建立完善的审计底稿体系,确保问题可追溯。
通过以上步骤,内审既能发现潜在风险,又能促进流程优化,需结合组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