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工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核心步骤,具体实施时可能因组织规模、行业特性及审计目标有所调整:
一、审计立项与授权
- 确定审计项目
明确被审计对象(如部门、流程或系统),可通过风险分析、管理层要求或自我评估确定。
- 审批授权
审计项目需经高层管理或专门委员会批准,确保资源分配和权限合规。
二、审计准备
- 组建审计团队
选拔具备专业资质的内审员,并明确分工与职责。
- 制定审计计划
包含审计目标、范围、方法、时间安排及所需资料清单,确保审计有序进行。
- 收集基础资料
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制度文件、历史数据、财务报表等,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三、初步调查与风险评估
- 召开进点会
与被审计部门负责人沟通审计安排,明确配合要求,减少抵触情绪。
- 实地观察与访谈
通过观察操作流程、访谈员工,识别潜在风险点(如流程漏洞、权限滥用)。
- 风险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审计重点领域,优先审查高风险环节。
四、现场审计与证据收集
- 审查文档与记录
检查合同、审批单、财务报表等,验证合规性。
- 实施分析性程序
通过数据计算、趋势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如成本异常、库存积压)。
- 访谈与实地核查
深入业务一线,核实操作流程与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隐藏问题。
五、问题诊断与报告编制
- 整理审计发现
汇总问题清单,分析根本原因,形成问题描述报告。
- 编写审计报告
采用“问题-原因-建议”结构,确保数据支撑和改进建议具体可行。
- 沟通反馈
向被审计部门反馈问题,听取解释,补充证据链,避免误伤。
六、后续审计与整改跟踪
- 整改计划制定
要求被审计部门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
- 跟踪监督
定期检查整改进展,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闭环管理
整改完成后,验证效果,关闭审计事项,归档相关文件。
七、审计评价与持续改进
- 审计效果评估
分析审计对风险防控、流程优化的贡献,为后续审计提供经验。
- 经验总结与改进
定期回顾审计流程,优化方案,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
关键注意事项
-
审计计划需结合ISO9001等标准要求,确保全面覆盖质量管理体系要素;
-
保持与被审计部门的良好沟通,平衡监督与支持关系;
-
定期培训内审团队,提升专业能力与风险识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