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人力资源诈骗案例分析:
国企工作诈骗案
- 案例介绍:应届毕业生小林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自称某国企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的王某,王某称能通过内部渠道为小林提供国企正式员工岗位,需提前缴纳 10 万元 “打点费”。他还发来了 “国企录用函” 和 “成功案例”,并承诺 “不成功全额退款”。小林在走完 “应聘流程” 并收到 “录用函” 后,支付了费用。但一周后,小林发现王某推诿,经核实,该国企春季招聘尚未结束,王某是骗子。
- 诈骗手段分析:不法分子虚构身份,利用求职者渴望稳定高薪工作的心理,以 “内部渠道”“包办工作” 为诱饵,伪造文书公章,甚至组织假招聘流程,通过熟人介绍增加隐蔽性。
- 防范建议:求职者应通过企业官网、官方招聘平台等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对 “熟人介绍” 的信息要核实,警惕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的行为,收到录用通知后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实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诈骗案
- 案例介绍:上海某网络公司原是 “网络主播” 孵化公司,经营不善后转型招聘人力资源管理师。他们在招聘软件上发布信息,称入职前需通过国家人力资源管理考试获取证书,缴纳 2000 余元培训费可由公司操作拿证。黄女士和马先生等求职者入职后发现公司未按约安排工作,只是让他们负责网络招聘平台账户运营并招揽人员面试,意识到被骗后报警。警方抓获了包括主犯卞某在内的 22 名犯罪嫌疑人。
- 诈骗手段分析:该团伙事先制作假冒国家人力资源管理证书,以 “公司福利” 为由骗取面试者培训费,还让新成员拉人面试以扩大诈骗范围。
- 防范建议:求职者在找工作时要对招聘信息仔细甄别,对于要求先缴费获取证书或培训的情况要谨慎,了解相关证书的正规考取途径和机构,不要轻信公司的虚假承诺。
骗取失业保险待遇案
- 案例介绍: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0 月期间,深圳的黄某真、黄某忠、杨某、卓某来等不法分子分别通过经营社保咨询业务、利用公司社保账号等方式,招揽参保人虚构劳动关系,在深圳办理参保后虚假解除劳动关系,骗取失业补助金和失业保险金,非法获利数万元。他们均已陆续被判处刑罚。
- 诈骗手段分析:这些中介人员利用社保政策和管理漏洞,通过虚构劳动关系、虚假参保和停保等手段,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骗取失业保险待遇,并从中收取费用。
- 防范建议:社保部门应加强数据比对筛查和监管力度,企业要保护好社保账户和密码,参保人要遵守法律法规,切勿参与骗保,发现骗保线索及时向人社部门反映。
人力资源公司贩卖个人信息案
- 案例介绍:宜昌王某某等人的人力资源公司业务不佳,经朋友介绍,以 “兼职体验 APP,工资日结” 为由,让兼职人员注册各类 APP 账号,后将私自收集的兼职者身份证号码、账号、密码等卖予 “上家” 获利。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7 月,他们通过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获利 23 万余元,最终王某某等 7 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 诈骗手段分析:人力资源公司利用其接触大量求职者信息的便利,以看似合法的兼职为幌子,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然后非法出售给他人以获取利益。
- 防范建议: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不明机构或人员提供敏感信息。人力资源公司应加强自律,遵守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