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收费诈骗案例涉及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名,通过各种名义收取求职者费用,最终导致求职者上当受骗。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典型案例
案例一:非法开展职业中介和职业技能培训
一家无人力资源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许可的公司,擅自在网上发布招聘广告,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面试过程中,公司以“能力不足导致面试未通过”为由,诱导求职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收取每人2万元左右的培训费用,承诺培训后推荐高薪工作岗位。培训结束后,公司并未履行承诺。
该案例中,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急切心理,通过虚假承诺和高额收费,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此类诈骗手段常见于缺乏资质的非法中介和培训机构。
案例二:岗前培训收费陷阱
应届毕业生小肖在面试中被告知需参加岗前培训,培训费用为2.18万元。培训结束后,公司以工作能力太差为由将其辞退,并要求其偿还培训**。此类诈骗利用求职者对高薪工作的渴望,通过高额培训费诱导其签订**合同,最终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求职者应警惕此类“培训贷”陷阱。
案例三:高薪诱骗签培训贷合同
张某在招聘平台上看到一家声称提供高薪职位的公司,经过几轮面试后,公司承诺高薪并诱导其签订培训合同,培训费用8000元。张某以没有经济能力支付为由,公司以帮助支付为由,诱导其**支付培训费。
该案例中,公司通过虚假的高薪承诺和培训合同,骗取求职者的培训费用,并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进一步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求职者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公司资质,避免上当受骗。
案例四:假冒国家人力资源管理证书
上海某网络公司转型招聘人力资源管理师,声称仅需缴纳2000余元培训费,即可获得国家认证人力资源管理证书,并享受高额薪资。入职后,公司并未如约安排工作,而是让求职者负责公司的网络招聘平台账户运营。
此类诈骗通过伪造国家证书和虚假承诺,骗取求职者的培训费用。求职者应通过正规渠道查询证书的真伪,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蒙蔽。
诈骗手段
非法职业中介
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或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非法从事职业介绍、工作招聘等中介服务活动,常以“轻松拿高薪”等为诱饵,骗取求职者钱财。这类中介通常以高薪工作为诱饵,通过收取各种费用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求职者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中介机构。
收费“内推”和“保offer”
一些中介机构或个人宣称与知名公司合作,具有内部推荐权,求职者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就可以通过其提供的专业辅导或特定途径,顺利获得优质offer。但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
此类诈骗利用求职者的急切心理,通过虚假承诺和高额收费,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求职者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合作企业的资质。
招聘“套路贷”
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推出购车贷、美容贷等招聘陷阱,主要蒙骗毕业不久、初入职场、找工作心切的求职者。这类诈骗通过虚假招聘和**合同,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求职者应避免轻信未经证实的高薪工作和**承诺。
法律后果
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的刑事责任明确,对于诈骗数额较大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求职者应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防范措施
核实公司资质
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应通过第三方平台等渠道核查企业的相关资质,避免与没有资质的黑中介或虚假公司合作。核实公司资质是防范诈骗的重要步骤,求职者应保持警惕,不轻信口头承诺,确保所应聘的公司具有合法资质。
签订正式服务协议
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的服务协议,避免因口头承诺无法兑现而产生纠纷。签订正式协议可以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中介或公司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保留相关证据
在求职过程中,保留好所有相关的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保留相关证据是**的重要手段,求职者应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因证据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人力资源收费诈骗案例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急切心理,通过虚假承诺和高额收费,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求职者应提高警惕,核实公司资质,签订正式服务协议,并保留相关证据,以防范诈骗行为。
如何识别人力资源收费诈骗的常见手段
识别人力资源收费诈骗的常见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查看机构资质:
- 确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否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 选择诚信度高、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避免选择那些没有相关资质或资质可疑的机构。
-
警惕高薪诱惑:
- 对于那些承诺“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的职位要保持警惕,这些往往是诈骗分子常用的诱饵。
- 不要轻信“内推”“保offer”等虚假宣传,这些多半是诈骗手段。
-
注意收费名目:
- 正规招聘不会在面试或入职前收取任何费用,如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
- 如果企业以各种理由要求支付费用或**才能安排岗位,应果断拒绝。
-
核实企业信息:
- 在应聘前,通过第三方平台或官方渠道核实企业的资质和背景,确保其真实性。
- 避免因急于找工作而轻信陌生人的介绍或推荐。
-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 在求职过程中,谨慎提供个人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账户等敏感信息。
- 不要随意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或注册APP账户,防止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活动。
-
识别虚假招聘信息:
- 不法分子常在知名网站、论坛等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吸引求职者。
- 遇到“活少钱多”“轻松钱来”等诱人信息时,务必提高警惕,多查多问多防备。
-
警惕“皮包公司”:
- 一些“皮包公司”与不法中介合伙诈骗,先收取报名费、服务费,再以各种理由拒绝上岗或中途辞退。
- 在签订任何协议或支付费用前,务必核实公司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人力资源公司有哪些常见的不收费的服务
人力资源公司常见的不收费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信息发布服务:
- 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
- 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
- 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
职业指导服务:
- 职业介绍
- 职业指导
- 创业开业指导
-
政策咨询服务:
- 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咨询
- 人力资源政策解读
-
就业援助服务:
- 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
行政事务办理:
- 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 办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接收手续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
招聘会服务:
-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的免费招聘会
-
简历优化和面试辅导:
- 提供简历修改和优化服务
- 提供模拟面试和面试技巧指导
-
职业规划咨询:
- 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建议
-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 提供免费的HR工具模板,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手册等
-
法律咨询服务:
- 提供劳动法、社保政策等解读服务
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人力资源收费纠纷
当面临人力资源收费纠纷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是一个常见且有效的方式。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
1.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
- 《劳动合同法》:第58条和第60条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
2. 收集证据
- 收费凭证:保留所有与收费相关的文件,如收据、发票、银行转账记录等。
- 沟通记录:保存与用人单位或人力资源公司的所有沟通记录,包括短信、邮件、聊天记录等。
- 合同协议:查看是否有任何书面协议或合同,特别是涉及费用的条款。
3. 协商与调解
- 内部协商: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或人力资源公司进行沟通,寻求友好解决。
- 第三方调解:如果内部协商无果,可以寻求第三方调解机构或劳动监察部门的帮助。
4. 劳动仲裁
- 申请仲裁:如果协商和调解均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
- 准备材料:提交所有相关证据和材料,确保申请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提起诉讼
- 法院诉讼:如果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法律援助:如有需要,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聘请专业律师代理诉讼。
6. 法律后果
- 行政责任:用人单位可能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的罚款,具体金额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执行。
- 民事责任:用人单位需全额返还费用,并可能被要求支付赔偿金,金额通常为费用金额的50%-100%。
- 刑事责任:在涉及人数众多或金额巨大的情况下,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强迫交易罪。
7. 投诉举报
- 劳动监察部门: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或劳动局进行投诉,要求调查和处理。
- 其他相关部门:如涉及中介服务,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有效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人力资源收费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性,遵循法律程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