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确权后,农民权益保障迎来质的飞跃:从模糊占有到法律确权、从资产沉睡到盘活增值。 通过颁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农民可依法享有占有、使用、继承、流转等权利,同时明确禁止强制收回、违法流转等侵害行为,为乡村振兴注入产权活力。
1. 权属清晰化,法律保障更坚实
确权登记将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统一登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两证分离”问题。证书明确记载权属范围,防止边界纠纷,尤其在拆迁补偿、抵押**等场景中成为核心依据。例如,山东试点地区确权后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显著提升至800元/㎡。
2. 权益多元化,资产价值可激活
确权后宅基地可通过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合法流转。浙江莫干山农户以宅基地入股民宿项目,年分红超城市白领年薪。进城落户农民可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城镇户籍子女可继承农房(房屋存续期间享有宅基地使用权),代际权益得到延续。
3. 政策兜底化,违规行为受严控
国家明确“四条禁令”:禁止强制流转、违法收回、以退出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条件、强迫农民“上楼”。对“一户多宅”等历史问题分类处置,符合分户或继承条件的可补办手续确权,非集体成员占用的宅基地则需依法退出或转让。
4. 流程便民化,服务效率再提升
多地推行“一站式”办证、上门服务,简化材料提交。对无历史权属材料的宅基地,经村集体公示确认后即可补登,费用减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重庆等地试点“数字孪生系统”,结合卫星遥感与区块链技术,确保确权数据不可篡改。
宅基地确权是农民从“有房住”到“有资产”的关键转折。农民需主动关注当地确权进度,妥善保管证书,合规利用权益。未来,随着闲置宅基地盘活与乡村振兴项目对接,这一纸证书或将释放更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