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岗位数量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战略、业务需求、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常用方法及适用场景:
一、按业务量计算(劳动效率编码法)
适用于以手工操作或任务明确的工作岗位,通过工作量与劳动定额结合计算:
- 公式
-
人数定额 = 生产任务总量 / (员工劳动定额 * 出勤率)
-
人数定额 = 生产任务 * 时间定额 / (工作时间 * 出勤率)
例如:某车间计划完成1000件产品,单人工效为10件/天,出勤率为90%,则需员工人数 = 1000 / (10 * 0.9) ≈ 11.11人,向上取整为12人。
二、历史数据回归分析法
通过分析销售收入、利润等历史数据与员工数量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预测未来人员需求:
- 步骤
-
收集企业近年业务数据(如销售额/员工数)
-
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员工数 = a * 销售额 + b
-
根据目标销售额预测人员编制。
三、行业比例法
参考同行业人员配置比例,结合企业业务类型确定岗位数量:
- 适用场景
-
服务业(如HR与业务人员比例1:100)
-
制造业可根据生产流程中的工艺环节比例配置。
四、组织结构分解法
根据部门职能和职责范围,分解工作量后确定岗位:
- 关键步骤
-
明确组织架构与业务分工
-
计算各业务模块工作量
-
结合人员能力与技术水平定编。
五、预算控制法
通过人工成本预算限制岗位规模:
- 操作方式
-
设定总人工成本预算
-
根据部门业务目标分配预算
-
部门负责人在预算范围内自主调整岗位人数。
六、其他注意事项
- 动态调整
-
定期(如每年)重新评估业务量与人员匹配度
-
考虑人员流动率(如流失率)预留空缺
- 工具辅助
-
使用IRMA职能地图进行工作量与岗位的精准匹配
-
参考行业标准或政策文件(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比例)。
七、示例综合计算
某制造企业计划年产量10万件,单人工效8件/天,出勤率90%,工作时间8小时/天:
-
总任务量 = 10万件
-
需求人数 = 100,000 / (8 * 0.9) ≈ 13,889人
-
预留10%流动率空缺:13,889 * 1.1 ≈ 15,278人
-
调整后定编人数为15,278人。
通过以上方法,企业可科学确定岗位数量,兼顾效率与战略目标。实际操作中常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根据业务变化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