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审后修改的稿件是否会被拒稿,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信息总结:
一、修改后仍可能被拒稿的情况
- 修改未达编辑预期
若修改未解决核心问题(如研究设计缺陷、数据不足等),或未符合期刊风格/格式要求,仍可能被拒稿。
- 总编或编辑一票否决
即使修改完善,总编或编辑可能因稿件数量、优先级等原因直接否决。
- 重复修改未达标
若多次修改后仍无法满足审稿要求,最终可能被拒稿。
二、修改后提高录用可能性的建议
- 针对性解决审稿意见
优先处理专家指出的关键问题(如方法学缺陷、文献引用不足等),确保修改具有实质性改进。
- 避免非致命错误
修正数据错误、调整研究局限性讨论等非致命问题,通常不会影响最终录用决策。
- 关注审稿流程细节
若修改后仍未通过外审,可尝试增加审稿人或提供补充材料;若进入终审仍未通过,则需重新评估投稿策略。
三、其他注意事项
-
SCI论文的特殊性 :外审是SCI期刊最严格的环节,修改后仍需通过多轮审稿,整体拒稿率较高。
-
时间管理 :若首次修改后超期未反馈,可能进入拒稿流程,需关注审稿进度。
综上,外审后修改的稿件存在被拒稿风险,但通过针对性改进可显著提升录用概率。建议作者仔细分析审稿意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修改方案,并及时与编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