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中国的普通话普及率达到了80.72%。这一数据表明,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五分之四的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就标志着自2000年以来普通话普及率有了显著的提升,当时普通话的普及率仅为53.06%,这意味着在这二十年间普通话的普及率提高了27.66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推进普通话的普及,中国政府设定了到2025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实施新时代推普方针,即“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旨在实现更高水平的语言统一性。
- 加强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
- 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实施推普攻坚行动,特别是针对学前儿童、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关键人群,以解决这些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短板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报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除了普通话普及率的显著提高外,识字人口中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也超过了95%,而文盲率则降至2.67%。这些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各民族共同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但仍有部分地区和人群需要进一步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偏远山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支持。通过持续的努力,中国正朝着2025年的目标稳步前进,确保普通话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