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证书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为了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必须参加的活动。具体要求包括对象、时间、学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
继续教育的对象和时间
对象
会计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不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时间
继续教育的时间通常为每年一次,从取得会计证书的次年开始计算。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一般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完成。
继续教育的学分要求
学分总数
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不得少于90学分,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二。
学分分配
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学分分配因地区而异,但专业科目通常不少于60学分。
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形式
继续教育形式包括网络教育、面授教育、视同继续教育等。
内容
内容包括公需科目(法律法规、政策理论、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和专业科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会计信息化等)。
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和认证
培训机构条件
培训机构必须具备法人资格、良好的商业信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险费、取得相关经营许可证等条件。
课程要求
培训机构应具备较强的课程研发能力,课程设置应涵盖会计各层次的继续教育实务网络课程,每年新增课程不低于30门,每年新增课时不低于120学时。
会计证书继续教育的具体要求包括对象、时间、学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会计人员需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不少于90学分,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60学分。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包括网络教育、面授教育等。培训机构需满足一定条件,课程设置应全面覆盖会计各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会计证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哪些?
会计证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下:
继续教育内容
-
公需科目:
- 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理论、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知识。
- 2025年度学习主题: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AI工具学习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安全。
-
专业科目:
- 按照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指南(2022年版)》执行。
- 包括专业通识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三个类别。
- 必修主题:新修改《会计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 具体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技术、财会监督、预算绩效管理、税收法律法规制度等。
继续教育形式
-
网络培训:
- 通过财政部门认可的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在线学习。
- 需完成规定学分并通过考试。
-
面授培训:
- 由财政部门或认可的机构组织的线下培训。
- 需提前备案并经审核后方可开展。
-
视同继续教育:
- 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税务师考试等。
- 承担会计类研究课题、公开发表会计类论文、公开出版会计类书籍等。
- 参加会计类专业会议、会计类专业学历(学位)教育等。
学分管理
- 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不少于90学分,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二。
- 学分在全国范围内当年度有效,不得结转以后年度。
会计证书继续教育需要多长时间?
会计证书的继续教育是每年都需要进行的,具体要求如下:
-
时间安排:会计继续教育通常在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进行。如果当年未能完成规定的学时,可以在下一年度的2月底之前完成,但需注意,下一年度3月1日起需重新缴费听课。
-
学时要求:根据最新规定,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完成不少于90学分的继续教育,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60学分,公需科目不少于30学分。这些学分需在当年度内取得,不得结转至下一年度。
-
补学机会:如果错过了当年的继续教育,部分地区允许补学,具体时间和规定需咨询当地财政局。
-
年检制度:虽然会计证不再需要年检,但继续教育的完成情况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资格考试报名。
会计证书继续教育对学员有哪些帮助?
会计证书继续教育对学员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更新专业知识:会计行业的法规、政策和准则不断更新,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政策、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其专业知识与时俱进,避免因知识过时导致的财务信息不准确和职业风险。
-
提升职业技能:继续教育提供了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如新的会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财务管理前沿方法,税务筹划技巧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
促进职业发展:通过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可以提升竞争力,为晋升管理岗位或拓展职业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许多高级职位和职称评审都要求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继续教育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满足法规要求:许多国家和地区要求会计人员定期参加继续教育课程,以维持其执业资格。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履行义务和保持专业资格的重要途径。
-
增强职业道德和合规性:继续教育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还包括职业道德和合规性教育,帮助会计人员了解并遵守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公众利益。
-
拓展人脉和交流机会:参加继续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会计人员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结识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拓宽视野,激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