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古城的变迁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建制与名称历经多次演变,以下是关键历史阶段的梳理: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
-
新石器文化遗址
临泉地区早在7200年前已出现文明曙光,老丘堆等遗址出土的石镰、骨针等文物印证了龙山文化与淮夷文化的交融。 -
沈子国与寝县
- 西周时期(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受封建立沈子国,成为周朝重要诸侯国。
- 春秋战国时期,沈国为楚所灭,秦始皇统一后设寝县(前221年),隶属陈郡,后属颍州郡。
二、汉至南北朝时期
-
县名变迁
- 汉代设寖县(前125年),东汉永建元年(126年)改称固始县,并置鲖阳县(治今鲖城镇)。
- 南北朝时,新蔡郡、南陈留郡多次更迭,鲖阳城成为双头郡治,管辖范围涵盖今临泉及周边地区。
-
军事与经济地位
鲖阳城因位于“南铜北运”交通枢纽,成为战国至汉代重要的铜料中转站,出土的郢爰金版、汉代铜器等文物印证其商贸繁荣。
三、隋唐至宋元时期
-
沈丘县的兴废
- 隋开皇三年(583年)复设沈丘县,属颍州,但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汝阴县,神龙二年(706年)复置。
- 元至元二年(1265年)沈丘县并入颍州,元末因战乱城池废弃。
-
鲖城镇的持续发展
鲖阳城历经西晋至南北朝的郡治地位(如新蔡郡治),至隋唐后虽行政级别下降,仍为区域商贸中心。
四、明清至民国时期
-
临泉县的设立
- 明初废沈丘县入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为府,设阜阳县,临泉地区分属阜阳、颍上等县。
- 民国23年(1934年),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治沈丘集(今城关镇),因濒临泉河得名。
-
近现代变迁
- 抗日战争期间,临泉短暂被国民党占领,1947年解放后设市,1949年恢复县制。
- 1996年随阜阳撤地设市,临泉县隶属阜阳市,成为皖北重要县域。
五、古城遗址与文化遗存
- 鲖阳古城遗址:位于今鲖城镇镇政府附近,出土战国至汉代文物(如郢爰金版、汉代石磨),证实其作为商周至汉代重要城邑的历史。
- 沈子国遗址:今临泉城关街道古城子,为西周沈子国都城旧址,出土石磬等文物。
总结
临泉古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发展为商周诸侯国都,历经秦汉郡县、隋唐战乱、宋元废置,至明清重新设县,其名称与建制变迁反映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的动态演变。现存遗址与文物为研究古代交通、商贸及行政区划提供了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