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花鼓灯的起源可综合历史记载和艺术发展梳理如下:
一、起源时间与文化背景
-
最早起源
郑九如等艺术家的研究认为,花鼓灯最早可追溯至夏代,最初与民间祭祀活动结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艺术形式。
-
形成与发展
-
宋代成型 :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证明,花鼓灯在宋代已发展为较为系统的艺术形式,成为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作为庙会等活动的压轴戏。
-
元明清时期 :艺术形式进一步成熟,涌现出《游春》《抢扇子》等经典剧目,形成“千班锣鼓百班灯”的繁荣局面。
-
二、传说与文化内涵
-
神话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期间,其妻女娇因思念丈夫化身为“望夫石”“启母石”,后人以此为灵感创造花鼓灯,象征对治水功绩的颂扬。这一传说为花鼓灯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艺术特色
花鼓灯融合了舞蹈、歌唱、锣鼓演奏和戏剧元素,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表演以广场为舞台,节奏明快,被誉为“东方芭蕾”。
三、历史地位与传承
-
国家级非遗 :2006年,“颍上花鼓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地域分布 :艺术形式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为核心,辐射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二十多个县市,形成广泛传播的播布区。
阜阳花鼓灯的起源可追溯至夏代,但形成于宋代,经过历代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