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的古地名“沈地”源自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名称,其由来可追溯至公元前1042年。以下是具体分析:
-
西周分封建立沈子国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被分封于沈地,建立沈子国,标志着“沈地”名称的最早记载。
-
春秋战国时期的更迭
-
公元前506年,沈子国被蔡国灭亡,后由楚国取代。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设立平舆县,但“沈地”作为诸侯国名称仍被沿用。
-
-
汉代的行政区划调整
西汉高帝时期,为区分平舆县与西部地区,同时保留“沈地”这一历史名称,故同时设立鲖阳县,治所设于今鲖城镇。
-
后续行政区划演变
隋唐时期,沈丘县与鲖阳县多次合并与分设,至唐武德元年(618年)设高塘县,后并入汝阴县。北宋末年,因县城北临泉水改称临水县,1261年蒙古汗国时期又恢复为临泉县。
总结 :
“沈地”作为临泉的古称,其根源可追溯至西周分封制下的沈子国,后续历经多个朝代的行政区划调整,名称虽多次变更,但“沈地”始终作为历史地理概念延续存在,直至现代成为安徽省阜阳市下辖的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