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做好小升初衔接的核心在于构建系统性、科学化的过渡机制,通过课程贯通、习惯培养、心理调适和家校协同四大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心理的无缝衔接。
-
课程贯通与学科衔接
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统筹中小学课程体系,设计纵向贯通的学科衔接课程。例如,在六年级下学期引入初中先导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如数学质疑式教学主题阅读)弥合知识跨度,同时安排中学教师下沉授课,自然渗透初中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
习惯培养与自主学习
重点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时间规划、错题整理和预习复习习惯。通过《时间管理手册》等工具,分阶段培养高效学习力;开展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避免“一刀切”式教学。 -
心理适应与环境融入
设计文化浸润活动(如毕业典礼、校歌传唱)减少陌生感,组织学长分享和初中生活体验课,缓解焦虑。全员导师制跟踪学生心理状态,针对性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强化抗压能力和社交适应性。 -
家校社协同生态
开设家长讲堂和问卷调查,指导家庭科学应对衔接期问题;联合社区资源打造实践基地(如生态探究、职业体验),构建全场景支持网络。中小学教师联合教研,***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确保教育连贯性。
小升初衔接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长期赋能。学校需以学生为中心,整合资源、创新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平稳过渡中激发潜能,迎接更广阔的成长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