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人工单价较低的原因主要与历史编制标准、实际施工效率差异以及费用构成特点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历史编制标准因素
-
编制时间滞后
定额人工单价多基于20世纪中叶的编制标准,如浙江地区10年前的人工成本与当前市场价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定额人工费未及时调整,导致与市场价脱节。
-
社会平均工资基础
定额人工单价以编制时当地居民平均收入为基准,未考虑后续工资增长因素。例如,早期定额可能按较低工资水平计算,而实际市场工资已大幅上涨。
二、实际施工效率差异
-
工效提升
随着施工技术改进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实际用工效率显著提升。例如,安装10台电脑的定额需3工日,实际仅需1工日,但定额单价未同步调整。
-
工期压缩
定额未考虑现代施工中可能通过优化流程缩短工期的因素,导致单位时间内的实际人工成本降低。
三、费用构成差异
-
规费与市场价的差异
定额人工费包含规费(如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但计算基数较低,且未包含市场价中可能存在的隐性成本(如加班费、奖金等)。
-
补贴与市场波动
定额人工单价未考虑地区消费水平变化和行业补贴政策。例如,艰苦工地的补贴标准可能低于市场实际支出。
四、其他影响因素
-
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 :早期定额编制时国家政策导向与现行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导致人工成本计算标准不匹配。
-
行业特性 :部分行业(如建筑行业)存在劳动密集型特征,但定额单价未及时反映行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
总结
定额人工单价低是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量计算规则差异(定额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异。实际工程中,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调整:
-
采用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修订定额人工费;
-
结合市场价与定额单价综合计算,避免直接套用;
-
考虑工期、机械化和管理成本对人工费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