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市场补充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可概括为以下特点及问题,并结合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
一、管理体制与模式
-
政府主导性较强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长期以政府为主导,存在“政府定价”特征。国家通过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地方建设委员会造价管理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多层级体系进行管理,但职能逐渐向“指导性”转变。
-
计划经济遗留问题
现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性,导致工程造价难以反映市场真实价值,普遍存在“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
二、管理内容与方法
-
事后核算为主
管理重点偏向工程竣工后的结算审核,缺乏事前预控和过程动态管理,导致投资超支现象普遍。
-
静态定价机制
以定额为依据的静态定价方法无法适应市场波动,需建立基于市场信息的动态定价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造价控制薄弱
侧重施工阶段控制,忽视设计阶段的成本优化,导致设计浪费和材料超标。
-
机构职能失衡
部分造价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与银行等机构存在职能交叉扯皮现象,基层施工单位多从属于技术部门。
-
专业能力不足
造价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四、发展趋势与对策
-
市场化转型
推动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计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工程造价。
-
动态管理机制
强化全过程成本控制,关注施工与竣工阶段的动态管理,建议采用BIM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
-
人才培养与监督强化
加强造价管理人员培训,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并完善监督机制防止违规操作。
五、国际对比与展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在市场化、信息化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总结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需在市场化转型中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全过程控制,并提升专业能力,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