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神州、九州
中国在古代拥有丰富的称谓体系,这些称呼从地理、文化、政治等多维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征。以下是主要别称的梳理:
一、核心文化概念类
-
华夏
最早指中原地区居民,后泛指中国,如《史记·夏本纪》中“禹封国号为夏”,周朝时用以区分四夷。
-
神州
源自《诗经》,战国后成为常用别称,与“华夏”并称,如《淮南子》提到“赤县神州”。
-
九州
大禹治水后划分的地理概念,包含冀、兖、青等九个州,后世泛指中国,如《史记》和《淮南子》。
二、地理区域类
-
中原/中州
指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如《论语》中“居中原而制四夷”。
-
海内/四海
泛指中国疆域,如《史记》记载“海内皆兄弟”,《楚辞》用“四海”形容广阔。
三、政治实体类
-
夏/诸夏
夏朝建立后,“夏”成为国家名称,周朝时用以称尊周礼的诸侯国,后演变为华夏民族的代称。
-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称呼,与华夏形成对比。
四、其他特色称谓
-
赤县 :炎帝与黄帝统辖区域合称,后与神州合并为“赤县神州”。
-
函夏/中夏 :《汉书》等古籍用“函夏”指代中原,与“九州”并称。
-
禹甸/禹迹 :大禹治水后,其疆域被称为“禹甸”或“禹迹”。
五、称谓演变特点
-
早期以地理概念为基础(如九州、赤县),后期逐渐与政治实体(如夏、华夏)结合。
-
不同文献对九州划分存在差异,但核心框架(冀、兖、青等九州)长期沿用。
-
文化融合导致别称传播,如“神州”成为日常用语,与“华夏”形成互补。
这些称谓共同构成古代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空间,至今仍影响语言表达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