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曾被称为“华夏”“九州”“赤县神州”等数十种称谓,这些名称不仅承载着地理疆域概念,更蕴含文化认同与政治象征意义。
“华夏”源于周代,强调文明与礼仪,成为汉族文化的核心符号;“九州”出自《禹贡》,以山川划分天下,体现早期地理观;“赤县神州”源自战国阴阳家学说,带有神秘色彩。秦汉后,“中国”逐渐成为主流自称,但“四海”“中土”“天朝”等称谓仍并行于外交与文学领域。域外对中国的称呼同样丰富:古印度称“震旦”,波斯记录为“秦尼”,欧洲长期沿用“赛里斯”(丝国),反映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
这些称谓的演变暗含三条线索:一是从部落联盟到统一王朝的认同扩展,如“诸夏”到“中华”;二是对外交流中的形象投射,如“契丹”成为俄语中的中国代称;三是文化优越感的表达,如“中央之国”的自诩。部分名称如“唐山”至今留存于海外华人语境,成为历史活化石。
理解这些称谓如同解码文明基因,既能追溯“何以中国”的答案,也能发现传统天下观的演变轨迹——从模糊的地理概念到成熟的国家意识,名称更迭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千年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