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古代的称谓经历了从地域概念到国家概念的演变,主要别称如下:
一、核心地理概念
-
九州
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冀州、兖州等),后泛指中国。
-
神州
源于黄帝部落居所,后成为中原地区的代称,与“赤县”合称“赤县神州”。
-
赤县
传说黄帝统治区域为“赤县”,与“神州”合称,后单独使用指代中国。
二、文化与民族概念
-
华夏
夏朝建立后,中原地区诸侯以“华夏”自称,后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
中华
秦统一后,疆域扩展至多民族国家,“中华”成为各民族共同称呼。
-
中夏
孔子将“夏”与“华”视为同义词,“中夏”指代中原地区。
三、其他常用称谓
-
中原 :特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中国”早期同义。
-
海内 :古代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后泛指中国。
-
诸夏/诸华 :指中原诸侯或居民,用以区别四夷。
四、其他特殊称谓
-
震旦 :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见于佛教经典。
-
丝国 :古代中国对外称呼,源于丝绸贸易。
总结
这些称谓反映了从夏商周到秦汉时期中国地理认知、文化认同的演变。九州、神州等地理概念逐渐固定,华夏、中华等文化概念则成为民族认同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