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重商主义(15—17世纪中叶)强调国家干预与贸易顺差,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后期)确立自由市场理论,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聚焦微观资源配置与边际分析,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构建宏观经济学体系。
-
重商主义:以金银积累为国家财富核心,主张通过贸易保护政策(如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增强国力。代表人物蒙克莱田的《政治经济学》奠定了早期国家干预思想,但局限于流通领域研究。
-
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自由市场与分工理论,标志着经济学转向生产领域研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思想,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基石。
-
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整合边际效用论与供求分析,形成微观经济学框架。该阶段以个体理性选择为核心,强调价格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忽视宏观经济波动问题。
-
当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通论》打破自由市场神话,主张政府干预以应对经济危机,奠定宏观经济学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并存,形成混合经济理论体系,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挑战。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有助于洞察现代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源。从国家干预到市场自由,再到宏观调控,每个阶段的理论突破都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经济需求与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