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安全生产十条硬措施是北京市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重要政策。关键亮点包括: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分级管控、严格执法检查、推进科技兴安、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等,旨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求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安全设施设备完好有效。企业需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
加强风险分级管控
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企业需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落实防控措施,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整改。 -
严格执法检查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通过“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开展突击检查,确保执法实效。 -
推进科技兴安
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广智能监控、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手段,减少人为操作风险,实现安全生产智能化、精准化。 -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推动政企联动,整合救援资源,提升事故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强化重点行业监管
对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实施专项治理,严格准入标准,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明确各区、街道(乡镇)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巡查、联合执法等方式,压实基层监管责任。 -
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利用媒体、社区等渠道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社会氛围。 -
严格责任追究
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责,实行“一票否决”制度。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倒逼责任落实。 -
推动社会共治
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协同的安全生产治理格局。
北京市安全生产十条硬措施通过多维度、全链条的管控手段,构建了严密的安全生产防线。企业和个人应积极配合落实,共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