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规培中的"两个同等对待"指的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社会人"身份学员和"单位人"身份学员实行同工同酬、同等晋升机会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保障不同身份规培医师享有平等的职业发展权利,主要体现在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两个关键维度。
-
薪酬待遇同等化
社会人规培医师(未与用人单位签约的自主培训者)与单位人规培医师(由原单位委派培训者)在相同培训基地工作时,应获得相同标准的国家财政补助、绩效奖金和福利待遇。培训基地不得因身份差异克扣基本工资或设置差异化考核标准,部分地区还要求将社会人纳入住房公积金等福利体系。 -
职称晋升通道打通
培训期间的工作经历和考核结果均纳入职称评定体系,社会人规培医师在完成培训后,可通过"社会化评审"渠道申请主治医师职称,其规培年限视同临床工作年限。单位人规培医师返回原单位后,培训经历必须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用人单位不得以"培训期不计入工龄"等理由延迟其职称晋升。 -
执业资格认定统一
无论哪种身份,规培结业考核合格者均可获得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报考中级职称的必要条件。部分省份还规定,社会人学员在培训期间即可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单位人学员享受同等报考政策。
实现两个同等对待的关键在于破除身份壁垒,通过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强化基地监管、完善投诉机制等措施,确保规培制度真正成为医疗人才公平成长的平台。规培医师若发现待遇或晋升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可通过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