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储蓄历年数据显示,国民储蓄规模持续扩大且结构分化显著,2021年以7.96万亿美元(美元计)创历史峰值,2024年人民币存款总额突破300万亿元,人均储蓄首次超10万元。高储蓄率(44.3%)背后是经济稳健增长、预防性需求上升及投资渠道收窄的综合作用,但区域与财富分配不均问题突出。
-
总量增长与全球地位
中国总储蓄额从1980年代的千亿级跃升至2021年的7.96万亿美元(美元计),2024年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02.25万亿元,五年净增72.5万亿元。储蓄率长期超40%,显著高于全球均值(29%)和美国(17.3%),稳居全球首位。 -
阶段性特征与驱动因素
- 高速增长期(2010-2021):美元计总储蓄年均增速约9%,2020年疫情后储蓄意愿强化,2022年新增存款17.84万亿元创纪录。
- 结构转型期(2022-2024):房地产降温释放5.7万亿资金回流存款,理财净值化推动4.5万亿资金转向银行储蓄,定期存款占比升至82%。
-
储蓄构成与分化现象
- 主体差异:居民储蓄占比61.3%(2023年),企业储蓄26.8%,政府储蓄11.9%。北京、上海人均存款超25万元,但中西部省份不足万元。
- 财富集中度:2%高净值人群持有80%存款,40%人口存款为零,中位数仅9240元。
-
经济影响与未来挑战
高储蓄支撑投资但抑制消费,2023年CPI仅增0.1%。长期低利率(3年期定存利率<2.5%)可能削弱购买力,需政策引导储蓄向消费和有效投资转化。
中国总储蓄的持续增长既是经济韧性的体现,也折射出社会保障与财富分配等深层问题。优化储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将是平衡经济增长与居民福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