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储蓄率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全球较高水平。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国民储蓄率约为45%,较2010年峰值(51%)明显回落,但仍是美国(17%)等发达国家的2-3倍。这一变化主要受人口结构转型、消费升级和社会保障完善三大因素驱动。
-
人口老龄化加速降低储蓄意愿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74.5%降至2023年的68%,老年抚养比上升至21.3%。退休群体扩大直接导致"存钱养老"需求减弱,医疗支出增加又挤压储蓄空间。典型表现为35岁以下群体储蓄率降幅最大,10年间减少12个百分点。 -
消费观念升级改变储蓄行为
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后,服务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42%升至52%。教育、旅游等发展型支出年均增长15%,移动支付普及使居民更倾向"即时满足"。2023年信用卡未偿余额达8.2万亿元,是2015年的3倍。 -
社保体系完善替代预防性储蓄
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7%,养老金连续19年上调。调查显示,因"看病/养老存钱"的储蓄动机下降28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保障性住房建设每年减少约2%的家庭购房储蓄需求。
当前储蓄率仍高于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30%),但结构发生本质变化:家庭储蓄占比从70%降至58%,企业储蓄成为主力。未来随着共同富裕政策推进,预计储蓄率将稳定在40%左右,逐步向发达经济体收敛。建议关注消费金融、养老理财等领域的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