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持续攀升,2025年一季度住户存款余额达161万亿元,人均存款突破11.4万元,但消费增速却持续低迷,形成“高储蓄、低消费”的独特现象。这一趋势的背后,既反映了居民收入增长与风险意识的增强,也暴露出经济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
-
存款规模爆发式增长
- 2022年至2024年,居民新增存款分别为17.84万亿、16.67万亿和14.26万亿元,2025年仅一季度又增加9.22万亿元,总量突破160万亿。
- 近五年(2020-2024年)累计净增存款72.5万亿元,规模相当于2005-2019年的总和,且82%为定期存款,显示长期储蓄偏好。
-
消费与储蓄的“剪刀差”
- 尽管存款激增,2025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4%,CPI连续25个月低于1%,部分月份甚至负增长,通缩压力显现。
- 对比M2货币供应量(两年增长76.29万亿)与物价走势,资金空转问题突出,居民更倾向于“捂紧钱包”而非消费。
-
高储蓄的五大动因
- 收入不确定性:房地产等行业下行拖累收入增速,职场竞争加剧加剧储蓄意愿。
- 债务压力:房贷、消费贷等负债挤压可支配收入,80后、90后群体尤为明显。
- 预防性储蓄: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支出刚性增长,迫使家庭储备资金。
- 资产缩水焦虑:房价下跌30%、**波动削弱财富效应,进一步抑制消费信心。
- 投资渠道收窄:理财收益下滑、**低迷,存款成为避险首选。
-
未来挑战与政策启示
如何将储蓄转化为有效需求,是破解经济循环不畅的关键。当前政策需兼顾降低居民负担(如优化房贷利率)、拓宽投资渠道(如稳定资本市场),同时通过就业保障和收入分配改革提升消费底气。
居民存款的“蓄水池”效应既是经济韧性的体现,也提示了转型阵痛。唯有平衡储蓄与消费、优化财富分配,才能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