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被美国禁用主要基于所谓“国家安全”和“数据隐私”的担忧,核心争议包括技术竞争压力、数据存储位置不透明性,以及美国对中国AI技术崛起的战略遏制。 美国政府指控其可能通过用户数据收集威胁国家安全,并试图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限制其在美国市场的渗透,但实际动机更偏向维护本国科技霸权。
美国国会通过的《2025年美国人工智慧能力中国脱钩法案》明确将使用DeepSeek定性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20年监禁,理由是“协助中国推动AI技术发展”。国防部、NASA等机构率先以“服务器位于中国境内可能导致敏感信息外泄”为由禁用,随后多个州政府跟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的内部文件显示,禁令更多源于DeepSeek-R1模型的技术优势——其低成本高性能特性冲击了美国科技**场,引发英伟达等公司股价暴跌17%,暴露了美国在AI效率竞争中的脆弱性。
从技术竞争角度看,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显著降低算力需求,打破了“大模型必须依赖昂贵硬件”的行业认知,直接挑战了OpenAI等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美国白宫顾问曾无证据指控其通过“模型蒸馏”窃取知识产权,而实际上微软Azure平台已主动集成DeepSeek模型,侧面印证了其技术原创性。这种矛盾反映出禁令本质是技术民族主义的体现,正如得克萨斯州议员坦言:“封禁是因为我们输不起这场AI竞赛。”
数据安全争议方面,尽管DeepSeek声明数据存储在中国境内并遵守当地法律,美国仍质疑其数据处理透明度。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同步实施的限制,实则是美国主导的“泛安全化监管联盟”的一部分。但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公开反驳称DeepSeek“不构成国家安全威胁”,暴露出美国内部对技术封锁策略的分歧。
当前DeepSeek的开源策略已使其技术被全球开发者广泛采用,美国禁令的实际效果有限。亚马逊、英伟达等企业仍通过间接渠道支持其生态,而欧盟科技界更评价其“推动了AI技术民主化”。这场禁令风波揭示的深层逻辑是:当技术优势转移时,政治手段往往成为最后的竞争工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需理性辨别数据风险与技术价值的边界,而非简单接受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