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主要负责公共卫生、基础诊疗和健康管理,需具备执业资质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其工作涵盖慢性病随访、传染病防控、家庭医生签约等,同时需配合政策宣传和转诊服务,对专业性和服务意识要求较高。
-
公共卫生服务:村医需承担40%以上的公共卫生任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随访、老年人体检、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协助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如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疗和康复指导,使用适宜药物及中医药技术。对急重症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并转诊,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禁止违规操作或私自采购药品。
-
家庭医生签约与政策宣传:作为签约服务第一联络人,村医需确保重点人群(如脱贫人口)应签尽签,定期随访慢病患者并宣传医保政策。同时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
-
资质与纪律要求:需具备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偏远地区可放宽至中等医学学历),定期参加培训。工作期间需着装规范、态度亲和,每周在村卫生室坐诊不少于5天,外出需报备并公示去向。
-
药品与设备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并零差价销售。定期维护医疗设备,保持卫生室环境整洁。
村医的工作直接关系农村居民健康水平,需平衡专业能力与服务意识,同时适应政策变化(如分级诊疗)。加强培训、优化药品配备和考核机制,是提升村医服务效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