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单位是治理超限超载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执行货物称重、规范装载、车辆合规检查等要求,并承担违法放行的法律责任。通过明确责任人、安装监控设备、建立信用惩戒机制等措施,从源头切断超载运输链条,保障道路安全和公共利益。
-
精准称重与数据管理
源头单位必须配备经检定的称重设备,确保货物重量不超过法定限值,并实时记录称重数据。对液体、气体等特殊货物,需优化装载方式(如拆卸车斗)以避免超载。数据需接入监管系统,接受动态监测。 -
装载规范与车辆审核
禁止为无牌无证、非法改装车辆装载货物,并需核查车辆轴数、尺寸与货物匹配性。包装环节需避免过度增重,货物分配应符合安全标准,从设计上杜绝超载隐患。 -
责任落实与制度完善
每家企业需指定治超责任人,负责监督装载全流程,并建立登记台账、装载证明等档案。重点源头单位还需签订治超承诺书,实施“红黄绿牌”分级管理,违规企业将面临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 -
科技监管与信用惩戒
源头单位需安装视频监控和称重检测设备,实现数据三级联网。超载行为会被溯源追责,并纳入信用平台公开,联合惩戒措施包括吊销营运证、限制业务合作等。 -
联动执法与长效治理
交通部门通过驻点巡查、数据共享等方式强化监管,与路面执法形成闭环。企业需配合“一超四罚”制度,对驾驶人、运输企业、装载源头实施联合追责。
治理超限超载需源头单位主动履责,结合技术手段与制度约束,才能实现运输市场的规范有序。企业应定期自查整改,避免因短期利益触碰法律红线,共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