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共有58个字,内容为:“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誓词的文化背景
引用经典文学:
誓词中“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化用了《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寓意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瓜瓞绵绵”则表达了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的美好祝愿。典故丰富:
“红叶之盟”源于唐僖宗时期宫女韩夫人的故事,象征着缘分天定;“白头之约”则表示夫妻相伴到老的承诺。
誓词的象征意义
婚姻的美好祝愿:
誓词通过“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表达了对夫妻双方和谐美满的期望,同时“宜室宜家”和“瓜瓞绵绵”展现了家庭兴旺和后代昌盛的愿景。传统文化的体现:
誓词中的文学典故和吉祥用语,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誓词的现实意义
浪漫与庄重并存:
誓词用词优美、意蕴深远,既浪漫又庄重,成为民国时期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婚礼的借鉴:
如今,这段誓词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书写爱情誓言的范本,体现了其在现代婚礼文化中的持久影响力。
总结
民国结婚证上的58字誓词,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婚姻祝愿,至今仍被现代人传颂,成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