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发来的诉前调解短信存在真实性,但需谨慎核实。以下是具体分析:
-
真实性判断依据
- 官方渠道核实 :通过拨打法院官方电话(如12368)或访问官网查询案件信息,确认短信内容是否包含案件编号、法院名称、调解时间等关键要素。 - 短信特征验证 :真实短信通常由法院官方号码发送,内容严谨规范,不含威胁性语言,且会明确标注"法院"或"司法调解中心"等字样。
-
处理建议
- 主动联系法院 :若收到可疑短信,立即通过官方渠道核实,避免因疏忽错过调解或诉讼程序。 - 保持冷静,避免轻信 :部分非官方机构可能伪造法院短信,或存在号码错误的情况,切勿提前缴纳费用或提供个人信息。
-
法律依据与风险提示
- 根据《民事诉讼法》,法院在立案前可主动进行调解,但需以书面通知(如传票)为前提,短信并非法定送达方式。 - 若短信内容涉及强制行为(如传唤、质证),则可能违反法律规定,需警惕诈骗风险。
总结 :法院诉前调解短信存在真实性,但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建议收到短信后及时联系法院确认,避免因误操作影响案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