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
2024年乡村振兴政策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核心,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九大领域展开,具体政策方向和措施如下:
一、 强化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
-
粮食安全底线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单产提升工程,2024年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人均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
-
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权益。
-
科技与装备支持
推广免耕播种技术,降低农业碳排放,到2027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80%,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 推动产业振兴与农村经济多元化
-
全产业链升级
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目标2027年行政村快递覆盖率达95%。
-
乡村产业融合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联合体,优化农村商业体系。
三、 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生态文明建设
推广绿色循环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降低水土资源消耗。
-
农村环境整治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四、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
基础设施统筹
完善农村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
要素双向流动
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
-
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广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五、 人才支撑与组织保障
-
人才培养计划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年均培训500万人次,试点“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吸引人才下沉。
-
科技与创新
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先进技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动能。
-
组织体系强化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六、 其他关键措施
-
预制菜产业监管 :明确预制菜标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数字乡村建设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广电+”,打破城乡数据壁垒。
以上政策通过系统性部署,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国家现代化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