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材料造假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其后果包括资格取消、诚信档案记录、单位处罚甚至刑事责任。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常见造假类型
-
学历与证书
伪造学位证书、成绩单,虚报学习经历或专业。
-
工作经历与业绩
虚报工作年限、职位及业绩,伪造工作证明或篡改成果数据。
-
论文与学术成果
代写论文、购买假刊发表、虚报引用次数或篡改工程业绩。
-
奖项与继续教育
伪造奖状、证书,提供虚假培训证明或编造参加活动记录。
二、处理措施
-
个人处罚
-
取消当年评审资格,已获职称被撤销;
-
记入诚信档案3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备案;
-
情节严重者面临拘留(5-15日)及罚款(500-1000元)。
-
-
单位责任
协助造假的单位可能被通报批评,甚至暂停全年度职称申报资格。
-
法律后果
伪造公章、国家机关证件等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三、防范建议
-
通过正规渠道发表论文(如权威期刊),核实学历信息;
-
保留工作证明原件,避免篡改业绩数据;
-
举报代写代发论文等中介行为,维护评审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