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生成内容的原创性,需要从法律和创作两个维度综合判断:
一、法律层面的原创性认定
-
非人类创造的内容不享有版权
根据美国版权局“猴子自拍案”判例,非人类创造的内容(如AI生成文本)本身不享有版权。AI生成的内容属于机器基于已有数据的组合,缺乏人类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投入。
-
人类加工后的作品可能被认定为原创
若人类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了实质性修改,如添加独特观点、案例或个人风格,使其与原始内容有本质区别,则可能被认定为原创。但需注意,最终判断需结合具体场景(如是否体现作者个性、是否具备独创性表达等)。
二、创作层面的原创性分析
-
AI生成内容的局限性
AI生成的故事通常基于已有文本数据,缺乏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共鸣和深刻洞察,因此在创作层面难以被认定为完全原创。
-
人类干预的关键作用
人类通过提问、引导、筛选和深度编辑,将AI生成的内容转化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例如,为AI创作的小说添加独特世界观、人物塑造或叙事结构,可显著提升其原创性。
三、总结与建议
-
AI生成内容本身不原创 :单纯依赖AI生成的故事缺乏人类创作的核心要素,难以获得法律保护。
-
人类加工可提升原创性 :通过深度修改和个性化创作,AI生成内容可转化为具有原创价值的作品,但需证明作者的实质性贡献。
-
版权风险提示 :若AI生成内容与已有作品高度相似,可能引发侵权纠纷,需注意区分“借鉴”与“抄袭”的法律边界。
建议作者在使用AI工具时,明确自身创作角色(如“AI助手”与“最终创作者”),并保留对内容的修改记录,以增强作品的可追溯性和原创性证明能力。